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5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答题技巧
(情感主旨和语言风格)
知识梳理
一、情感主旨类
一、忧国伤时
1.?具体内容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对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等行为进行批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反映离乱的痛苦:描绘战争、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展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他们的悲惨遭遇而哀叹。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国家面临的危机,抒发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2.?示例: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仅为国家残破、亲人离散而伤怀,更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3.?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景象,如国家破败、百姓流离等],运用[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揭露了[统治者的问题或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建功报国
1.?具体内容
-建功立业的渴望:诗人胸怀大志,希望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抱负。
-保家卫国的决心:面对外敌入侵,表达坚决保卫国家领土、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意志。
-报国无门的悲伤:虽有满腔报国热情,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重用,从而产生悲愤之情。
-山河沦丧的痛苦:当国家领土被侵占,山河破碎时,诗人内心充满痛苦与无奈。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随着时光流逝,自己却未能实现理想,因而发出悲叹。
2.?示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已白发丛生,理想落空,充满壮志难酬的悲愤。
3.?答题模式:该诗以[具体诗句内容,如渴望征战沙场、感叹未被重用等],运用[手法,如直抒胸臆、用典等],展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其他相关情感],抒发了[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悲伤等具体情感]。
三、思乡怀人
1.?具体内容
-羁旅愁思:漂泊在外的游子,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思念亲友: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牵挂与思念,可能是因分别时间太久,或身处异地而引发。
-边关思乡:戍守边关的将士,长期离家,面对艰苦的边关生活和战争局势,思念家乡和亲人。
2.?示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一系列深秋晚景的描写,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孤寂愁苦,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答题模式:此诗借[描绘的羁旅途中的景象或回忆与亲友相关的事],采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传达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或对亲友的思念),体现了其[孤独、惆怅等具体情绪]。
四、生活杂感
1.?具体内容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大自然的热爱,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远离尘世喧嚣。
-昔盛今衰的感慨:看到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衰败,引发对世事变迁、历史兴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借助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讽刺当下社会的某些现象或统治者的行为。
-青春易逝的伤感:感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从而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仕途失意的苦闷: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如被贬谪、不被赏识等,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
2.?示例: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描写乌衣巷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以燕子作为见证,抒发了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3.?答题模式:诗中以[具体描写,如山水田园景象、古今对比等],运用[相应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或情感,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历史兴衰的感慨等],流露出[具体情绪,如闲适、惆怅等]。
五、长亭送别
1.?具体内容
-依依不舍的留念:与友人或亲人分别时,难舍难分,表达深厚的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情深意长的勉励:在送别之际,给予对方鼓励与祝福,希望对方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切顺利。
-坦陈心志的告白:借送别之机,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可能是情感的表达,也可能是对人生志向的交流。
2.?示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以“城阙”“风烟”勾勒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即将前往之地的壮阔画面。颔联写两人都为离乡做官之人,引发情感共鸣。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一改以往送别诗的悲戚之态,表达出只要友情深厚,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