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正确断句
使用说明
本资料包括以下结构
??常考题型
题型明确、针对性强、备考指引
??方法技巧
实用性强、操作简便、规律总结
??答题格式
规范作答、避免失分、习惯养成
?特别提示
细节提醒、避免错误、严谨态度
??考点训练
题量丰富、类型多样、巩固提升
??参考答案
详细解析、思路点拨、学习反馈
1.用斜线画出句子停顿;
2.给划线句断句;
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1.考察学生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古人读书的心理感受。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要在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
2.方法对象与动作之间要停顿,并列内容之间要停顿,“夫”“盖”等句首语气词后要停顿。
一、课内阅读
(一)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巍巍乎若太山”中的“巍巍”形容的是:()
A.高大B.细小C.平坦D.陡峭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汤”形容的是:()
A.缓慢B.湍急C.平静D.干涸
3.请为以下句子选择正确的断句方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C.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简答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二、课外阅读
(二)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注释】①汝(rǔ):你。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王蓝田食鸡子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③齿蹍④之,又不得,瞋⑤甚,复于地取纳⑥口中,啮⑦破即吐之。
[注释]①王蓝田:王述,西晋太原人,袭封蓝田侯。②箸:筷子。③屐:木制的鞋,下有齿以防滑。④蹍(niǎn):路,踩。⑤瞋(chēn):怒,生气。⑥内:通“纳”,放入。⑦啮:咬。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跟之。
B.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踞之。
C.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跟之。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3.如果遇到像王蓝田这样性子很急的人,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
三、拓展阅读
(四)猴弈
西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