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训练器材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实践
摘要:科技进步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竞技体育发展中科技进步带来的利好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基于科技时代背景,详细论述职业院校体育训练器材的创新设计思路、应用实践路径,意在释放科技对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价值: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及实践双重参考;有力推动职校体育教学的不断优化;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逐步拥有开拓性思维。
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训练方法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同时,训练手段的创新与科技水平发展、体育器材的持续更迭也有着直接关系。体育器材是实施高质量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前提,对提高教学成效意义斐然。然而,体育器材匮乏已经成为了限制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瓶颈,创新体育器材以其独特优势,为破解当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引导者、领路人,职校教师要响应时代号召,与时俱进,对标痛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发挥个人辅助者的角色价值,邀请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体育训练器材的创新设计制作,自觉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辅助学生完成事半功倍的训练,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1、竞技体育发展中科技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科技的进步为竞技体育提供了更先进的训练和监测工具,如可穿戴智能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都有广泛应用,通过精准记录、深度分析运动员的动作细节,可以锁定改进空间,提高训练成效。其次,促进科学化训练。科技的渗透丰富了训练的手段、内容,使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工具,可以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训练方案,结合学生生理数据,做好运动的个性化安排。再次,优化比赛过程。科技在比赛监测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裁判辅助上,通过实时采集、动态化分析运动员的轨迹、速度、力量,可以帮助教练在现场制定更优化的战术。另外,视频回放技术还能保证比赛结果的公正性,避免优异的比赛成绩被剥夺、抢走。再者,提升赛事的观赏性。随着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技术被应用于体育赛事中,比赛的组织及运行效率都因此大幅提升,同时观众的观赛体验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即便观众不在现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家还是能获得“真实”的、犹如在现场呐喊加油一般的感觉。最后,推动体育事业的有序前行。科技进步不但提高了竞技体育的行业水平,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如5G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体育传播的形式,吸引了大批量民众的关注,可以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的商业发展,让更多人感知体育魅力、热爱体育运动。
2、职业院校体育训练器材的创新设计
2.1、就地取材丰富器材
从职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并非每项运动都需要搭配与之适应的器材,同时校内现有体育器材未必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训练的需求。为此教师要就“体育训练项目是否需要器材”进行科学分类,针对需要且缺失项目器材的问题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及时做好补充,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拓展形式。如在长跑训练中,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负重前行,但由于校内沙袋有限,无法做到一对一供应,这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制作沙袋:在5L容量的可乐瓶中放入大量沙子;利用家里的碎布缝制百家枕套,再往其中倒入沙子形成沙包。此举在满足学生使用体育器材训练需求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育经费支出,让大家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保持对训练的参与兴趣,不仅经历持续训练,也不断开拓思维、强化身体素质。
2.2、创新设计体育器材
在应用体育器材时,教师还要注意做好对体育器材的创新,学生长时间使用同一器材会让学生产生无趣感、厌烦感,难以保持对体育训练的最佳热情。引入丰富多样的新颖器材,能聚焦学生注意力,赋予学生更多元感受,这一举动的确值得被借鉴。关于体育器材的创新,除了可以改进单一体育器械之外,还可以对多种器材进行整合,改变器材的传统职能。如过去,球只能被用于球类运动,垫子只发挥出支撑、保护的价值,教师可以尝试将球、绳子、垫子等列为障碍物,督促学生完成跨、跳、绕等动作训练。相对于现有器材的组合而言,改进创新单一体育器械的难度系数更高,往往无法凭借教师、学生的努力而成功制作,一般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生成。为方便大家理解,下面以“下肢柔韧练习器”的创新设计为例进行详细论述,仅供借鉴参考。
设计“下肢柔韧练习器”时,教师要坚持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原则,认真探索训练适应变化特征的生物化学特色,调整器械的设计思路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等多类系统赋予器械更先进的信息化特色,结合高原低氧、乳酸稳态训练方式,突出体育器械的训练效能。同时,在试用期间需要对使用者的生理变化、生物化学反应指标做好实时监控,不断改进器械,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器械的落地质量。
调研发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常见的柔韧练习方法有热效应训练法、静力性拉伸法、动力性拉伸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为释放“下肢柔韧练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