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16
江苏省扬州市2022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
1.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协调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B.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感觉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两大类
答案:B
2.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将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
B.释放神经递质NE的过程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
C.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说明兴奋在该处可以双向传递
D.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3.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器官为脑,则CO2浓度A处低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B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正确的是
A.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即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导致血浆最终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缺陷症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D
5.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D
6.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B.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少于渗入d的量
C.胰岛素和肌肉注射的青霉素可存在于d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消化液
答案:D
7.下图为肝细胞所处液体环境中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表明,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血浆
B.人体肝细胞内的CO2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外界环境排出的过程中,至少需经过7层生物膜
C.肝细胞膜表面有多种激素的受体
D.肝细胞内的液体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一起同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答案:C
8.新冠肺炎是由COVID-19病毒(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COVID-19病毒可以经呼吸道等感染人体,人感染该病毒后,一段时间内体温维持在38.5℃,表现出咳嗽(一种反射)、腹泻等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患者体温维持38.5℃期间,该患者的产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
B.人体感染COVID-19病毒后,在内环境中会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的病毒
C.咳嗽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D.当人体再次感染COVID-19病毒,记忆细胞会与靶细胞接触使之裂解
答案:C
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B细胞和T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
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被记忆细胞识别并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吞噬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D.HIV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发挥作用,摧毁大多数病毒,但到后期辅助性T细胞数目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人体免疫能力大部分丧失
答案:C
10.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
C.桥本氏甲减患者会表现出体温偏高的症状
D.桥本氏甲减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
答案:C
11.乙肝疫苗第一次注射的时候需按照“0G1G6原则”接种三次针剂(0表示第一针,1表示1个月后打第二针,6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