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描绘美丽家园9浓描淡抹有层次》说课稿-2023-2024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2018)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第三单元描绘美丽家园9浓描淡抹有层次》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中绘制不同层次图像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结合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美化家园的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描绘美丽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软件操作学习如何通过层次感提升图像表现力。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绘图技巧,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4.强化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但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绘画和图像处理方面可能较为欠缺。
学生的素质方面,他们普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但在专注力和耐心方面可能有所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些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点: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绘图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强调操作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浓描淡抹的绘画技巧和层次感的重要性。
2.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绘制层次图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学习操作步骤。
3.实践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体验掌握绘图技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不同层次图像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家园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心中的家园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颜色?有哪些元素?”
回顾旧知: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绘画技巧?如何使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画面?”
导入新课: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绘画技巧——浓描淡抹,通过这一技巧,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画面更有层次感。”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浓描淡抹的绘画技巧,包括浓淡对比、层次排列等。
举例说明:教师展示几个不同层次图像的例子,分析其浓淡搭配和层次感,让学生直观感受。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浓描淡抹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运用浓描淡抹的技巧绘制一幅家园图像。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浓描淡抹技巧在画面层次感表现中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利用所学技巧绘制一幅描绘家乡的画作,并尝试在画中运用浓描淡抹的层次感。
作业要求:作品需体现家乡的特色,注意画面层次感,色彩搭配和谐。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浓描淡抹,还有哪些绘画技巧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其他绘画技巧,如透视、光影等。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多种绘画技巧的综合运用。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技能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浓描淡抹的绘画技巧,能够在实际作品中运用这一技巧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他们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层次的图像,理解浓淡对比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2.知识内化: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软件实现浓描淡抹的效果,还理解了这一技巧背后的艺术原理,如色彩理论、构图原则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艺术和设计的初步认识。
3.创意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