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工智能基础:体验机器人编程8仿真机器人控温》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第二单元人工智能基础:体验机器人编程8仿真机器人控温》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仿真机器人控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简单的编程技巧,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关注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提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形成积极探究仿真机器人控温技术的兴趣。
2.计算思维:通过编程实践,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以及调试和优化程序的能力。
3.信息伦理:教育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培养良好的信息伦理素养。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解仿真机器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仿真机器人控温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编程操作。
难点:1.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结构。
2.实现机器人控温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解决办法:
1.对于理解仿真机器人控温原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控温过程,再结合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说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对于编程语言的语法和逻辑结构,通过分步骤的教学,先从基本的编程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编程语句,并强调编程思维的重要性。
3.在编程实践环节,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编程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一步步完成,同时提供丰富的编程案例供学生参考。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编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问题解决。
5.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调试和优化程序的方法,提高编程能力。
四、教学资源
1.软件资源:仿真机器人编程软件、编程环境及必要的调试工具。
2.硬件资源:计算机设备、投影仪、交互式白板。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教材电子版、教学视频、编程实例代码。
5.教学手段: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现场演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段关于仿真机器人控温的短视频引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是如何自动调节温度的吗?”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机器人编程基础知识,如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为学习控温原理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仿真机器人控温的基本原理,包括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控制算法的选择等。
举例说明:通过一个简单的控温案例,展示如何编写程序来控制仿真机器人的温度。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控温程序,使其更加智能和高效。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仿真机器人编程软件,根据所学知识编写控温程序。
教师指导: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编程技巧。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仿真机器人控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编程实践中的收获。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善课堂上的控温程序,并撰写一篇关于仿真机器人控温的心得体会。
六、知识点梳理
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2.仿真机器人基础
-仿真机器人的概念
-仿真机器人的组成
-仿真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3.机器人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的选择
-编程环境的使用
-基本编程概念(变量、循环、条件语句)
4.温度传感器原理
-温度传感器的种类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温度数据的读取与处理
5.控温算法
-控温算法的基本原理
-控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控温算法的优化
6.仿真机器人控温程序设计
-控温程序的基本结构
-控温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控温程序的实际应用
7.机器人编程实践
-编写简单的控温程序
-分析并优化控温程序
-实现仿真机器人的自动控温
8.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
-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信息伦理的基本原则
-信息伦理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
9.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
-计算思维的概念
-计算思维在编程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10.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