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精品资料)学校防欺凌信息员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特制定学校防欺凌信息员制度。
信息员选拔
1.选拔范围:从各年级各班级中选拔具有责任心、正义感且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担任防欺凌信息员。优先考虑担任班干部、人缘较好且善于观察的学生。
2.选拔方式:由班主任组织班级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经学校德育处审核确定最终人选。每个班级设置12名防欺凌信息员。
3.基本条件:信息员需热爱学校、关心同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及时发现并准确报告校园欺凌相关信息。同时,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涉及事件学生的隐私。
信息员职责
1.日常观察:信息员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留意是否存在言语侮辱、排挤孤立、肢体冲突、网络暴力等欺凌行为的迹象。关注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化,如原本关系较好的同学突然疏远,某同学近期情绪异常低落、厌学等情况。
2.信息收集:通过与同学交流、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收集可能存在的欺凌行为信息。记录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具体经过等详细情况。对于一些潜在的欺凌风险因素,如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不良团体的形成等也应及时收集信息。
3.及时报告:一旦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或潜在风险,信息员应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或学校德育处报告。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简要报告事件概况,随后补充详细书面报告。报告要客观、准确,不得隐瞒或夸大事实。
4.协助调查:在学校对欺凌事件进行调查时,信息员要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所了解的情况和线索。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对涉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促进问题的妥善解决。
5.宣传教育:协助学校开展防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向班级同学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班级防欺凌氛围,提高同学们的防范意识。
信息处理流程
1.信息接收: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要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及时接收信息员报告的信息。设立专门的信息接收邮箱和举报电话,并向全体师生公布。
2.初步评估:收到信息后,学校相关人员要对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对于轻微的欺凌行为或潜在风险,可先由班主任进行调查和处理;对于较为严重的欺凌事件,要立即启动学校欺凌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3.调查核实: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核实。调查人员要与涉事学生、信息员及相关证人进行谈话,收集证据,还原事件真相。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涉事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4.处理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学校欺凌事件处理办法对涉事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规处理;对于受到欺凌的学生,要给予关心和保护,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同时,要对事件进行总结反思,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反馈与跟踪:将事件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信息员和相关人员。对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恢复情况,确保其身心健康。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进行后续教育和帮扶,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
培训与指导
1.定期培训:学校德育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防欺凌信息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危害、预防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邀请专家学者、公安干警、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例,引导信息员学习如何识别欺凌行为、收集信息和报告情况。组织信息员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个别指导:班主任要定期与班级信息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鼓励信息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校园欺凌行为。
激励与保障
1.表彰奖励:学校设立防欺凌信息员专项奖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表现突出的信息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学年评选“优秀防欺凌信息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给予相应的加分。
2.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员保护机制,确保信息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打击报复信息员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严格保密信息员的身份和报告内容,避免给信息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3.资源支持:学校为信息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为信息员配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方便其收集和记录信息。在开展防欺凌宣传教育活动时,为信息员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