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三新”背景下沉淀转化实验的一体化微型装置及其拓展应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三新背景下沉淀转化实验的一体化微型装置及其拓展应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高二(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一体化微型装置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对沉淀转化实验的拓展应用,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科学思维方法。此外,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无机化学等内容,为本节课的沉淀转化实验打下了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实验创新能力尚需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然而,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以及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普遍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不足,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加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视频、PPT演示文稿。
3.实验器材:准备一体化微型实验装置、实验试剂、实验记录表等,并检查其完整性与安全性。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操作区与讨论区,确保实验桌椅整齐,实验材料易于取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沉淀现象为例,如水垢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平衡知识,特别是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一体化微型装置的构造、原理以及其在沉淀转化实验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的沉淀转化实验例子,如硫酸钡的生成与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套微型实验装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转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沉淀转化的条件,尝试设计简单的沉淀转化实验。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体化微型装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优势,以及沉淀转化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沉淀转化实验的报告,要求学生描述实验过程、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常见材料,尝试进行简单的沉淀转化实验,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体化微型装置的构造、原理以及其在沉淀转化实验中的应用。他们能够明确沉淀转化的条件,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变化,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熟练度,能够正确使用一体化微型装置进行沉淀转化实验,并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科学思维:学生在探究沉淀转化实验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4.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同伴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查找资料,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6.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沉淀转化实验方案时,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改进措施,展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
7.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遵守实验规程,关注实验安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