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讲义.ppt
文件大小:456.5 KB
总页数:6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5.23千字
文档摘要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主要内容;前言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Ⅱ类药物: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此类药能降低ⅠCa-L、起搏电流(Ⅰf),由此减慢窦律,抑制自律性,也能减慢房室结的传导。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障碍者作用特别明显。长期口服对病态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可能有所缩短,能降低缺血心肌的复极离散度,并能提高致颤阈值,由此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Ⅲ类药物:基本为钾通道阻滞剂,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各种微折返,因此能有效地防颤、抗颤。此类药物以阻滞ⅠK为主,偶可增加ⅠNa-S,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ⅠKr是心动过缓时的主要复极电流,故此类药物在心率减慢时作用最大,表现为逆使用依赖(Reverseusedependence),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扭转型室速)。;Ⅳ类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心肌细胞ⅠCa-L。ⅠCa-L介导的兴奋收缩偶联,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对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电位及ⅠCa-L参与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常用的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它们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也能终止维拉帕米敏感的室速。由于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因此在心功能不全时不宜选用。;奎尼丁;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的临床临床应用

;普罗帕酮可被完全吸收,经CYP2D6酶系统代谢,其代谢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10%的患者代谢缓慢,半衰期较长。

尽管其??形半衰期仅6小时,但因其活性代谢产物5-羟普罗帕酮半衰期较长,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需72小时。

应用较高剂量时,随血清浓度升高,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体内游离药物浓度呈非线性升高。;静脉推荐起始剂量:

1-2mg/kg,以10mg/min静推

单次通常70mg、最大剂量不超过140mg

口服剂量:

150mgTid或Q8h

3-4d后无效剂量可到200mg,最大200mgQ6h

QRS波增宽者慎用,最大剂量150mgtid;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口服胺碘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胺碘酮;胺碘酮;胺碘酮;胺碘酮;胺碘酮;胺碘酮;胺碘酮;1.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FDA批准)

①此类心律失常指室颤(VF)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VT)

②尤其适用于:

ⅰ.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

ⅱ.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充血性心衰者

ⅲ.心梗或心肌病猝死高危又不能植入ICD者

ⅳ.植入ICD频发电击者

;2.房颤复律或维持窦律(未经FDA批准),但共识为适应证,

①器质性心脏病AF

②尤其心梗、心衰伴阵发性AF

③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其他药物不能控制或不能耐受

3、非持续性室速或频发室早者,限用于:

①左心功能不全,EF35%

②心肌梗死,多形性室早

③单用?-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者;胺碘酮的给药方法;(1)按指南应用

720mg/d二周者改口服200mg/d

720mg/d1周者改口服400mg/d二周后200mg/d

720mg/d1周者改口服600mg/d二周后200mg/d

(2)通常:负荷量0.2tid×5-7,0.2bid×5-7d

维持量0.2(0.1-0.3)Qd;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宽QRS波心速,尤其MI后

无脉搏VT或室颤,电击无效者

急性AF48h内复律,静脉负荷后口服AM,有利于转复或维持窦律

急性AF,不能控制心室率者

心肺复苏中替代利多卡因;静脉剂量:

负荷量:3-5mg/kg

150mg推注10min以上,间隔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