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影像表现.docx
文件大小:446.13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1.39千字
文档摘要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定义与病理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syndrome,SMAS)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亦称Wilkie病或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被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压迫,引起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多数认为局部解剖因素改变所致,如先天解剖变异、脊柱前突、内脏下垂等。

发病机制

-1腹主动脉

胰腺9-

胰腺9-

0月

0月

结肠中动脉72

结肠中动脉7

3胰腺钩突

L2

横结肠系膜6

横结肠系膜6-

-4十二指肠

5、

5、

L3

小肠

小肠

Nomal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青年女性,瘦长体型多见。

·主要为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不全梗阻的表现:

·反复上腹部不适、饱胀和疼痛,餐后明显,可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胆汁和隔餐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

·症状与体位有关:进食后仰卧位症状较重,而俯卧位及侧卧位症状缓解。

肠旋转不良立位腹平片表现

可正常。

也可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即胃、十二指肠球部充气扩张,出现气液平面或“双泡征”。小肠、结肠肠气少。

上消化道造影(GI)表现

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见一纵行“笔杆”样

压迹,粘膜平展,对比剂通过受阻。

梗阻近侧十二指肠扩张,可见频繁蠕动及逆蠕动增强,对比剂在近侧徘徊呈“钟摆”样。

改变体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时,对比剂可通过十二指肠升部。

CASE1,M7y,间歇性呕吐2年余。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US和CT表现

US:小儿喝水后可观察十二指肠水平部通过情况。并可在不同体位下测量SMA与A0夹角。

CT:十二指肠水平部“鸟嘴”样压迹(口服对比剂),近侧十二指肠扩张。增强矢状位SMA与A0夹角22°,十二指肠水平SMA与AO距离7mm。

Case2,SMAS患者CT。

Case3,SMAS患者CTA。

CTA-VRCTA矢状位

Case4,SMAS患者CT。

SMA

4mm

AoS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动力障碍:GI示十二指肠扩张,但没有笔杆样压迹,且肠蠕动弱。

·十二指肠粘连带压迫:常有腹部手术或腹腔内感染病史,可合并其他肠管粘连受压。

·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框形态失常,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位置异常,空肠近段位于脊柱右侧。

·环状胰腺:CT平扫示十二指肠降部呈鼠尾状狭窄,其周围见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十二指肠降部周围可见强化的胰腺组织包绕。

小结

·体瘦青少年或中年女性,反复上腹部不适、胀痛伴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症状随体位变化而缓解可怀疑本病。

GI: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笔杆”样压迹,对比剂通过受阻。梗阻近侧十二指肠扩张,可见频繁蠕动及逆蠕动。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时,对比剂可通过。

CT:十二指肠水平部“鸟嘴”样压迹,近侧十二指肠扩张。矢状位SMA与A0夹角22°,十二指肠水平SMA与A0距离

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