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docx
文件大小:26.1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3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预防措施

操作前:详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对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先进行纠正,如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了解患者病史,对于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使用。

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准确,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在插入引流管时,要明确解剖结构,避开大血管。对于可能损伤血管的情况,可在超声或其他影像学引导下进行操作。

操作后: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移位或扭曲导致血管损伤。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引流液为血性且量较多,应警惕出血的可能。

处理流程

密切观察:当发现引流液中血性成分增多时,首先要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的变化,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初步处理:若出血量较少,可采取卧床休息、局部压迫等措施。同时,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

进一步评估:如果出血量较大或持续出血,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的失血情况和凝血状态。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

针对性处理:根据出血原因和部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若为小血管出血,可通过局部注入止血药物或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若为较大血管出血,可能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感染

预防措施

操作前:严格掌握腹腔引流管置入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对患者的腹部皮肤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铺无菌巾。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无菌手套、口罩等。

操作中:使用的引流管应是无菌的,避免污染。在插入引流管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引流管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时间。

操作后: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每天或隔天更换一次,若敷料有渗血、渗液等情况应及时更换。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逆流,定期挤压引流管,避免堵塞。严格遵守引流装置的更换时间,一般引流瓶(袋)每周更换12次。

处理流程

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痛、引流液浑浊等感染迹象。同时,取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和指导用药。

局部处理:对引流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更换敷料。若有脓肿形成,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结果未回报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

加强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确保引流通畅,促进感染的控制。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引流管堵塞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引流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引流需求,选择管径合适、质地良好的引流管。避免使用过细的引流管,以免容易堵塞。

正确放置引流管:在置入引流管时,要确保其位置正确,避免扭曲、打折。引流管的侧孔应位于引流区域内,以保证引流通畅。

定期挤压引流管:术后应定期挤压引流管,一般每12小时挤压一次,防止血凝块、纤维素等堵塞引流管。

处理流程

评估堵塞原因:首先要判断引流管堵塞的原因,如是否为血凝块堵塞、纤维素包裹等。可通过观察引流管的形态、引流液的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

尝试疏通:若为血凝块堵塞,可采用挤压引流管、注射器抽吸等方法进行疏通。若为纤维素包裹,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向引流管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或尿激酶等溶栓药物,然后夹闭引流管一段时间,再开放引流。

更换引流管:如果上述方法无法疏通引流管,应考虑更换引流管。在更换引流管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起感染。

引流管移位或脱出

预防措施

妥善固定引流管:在置管后,要使用缝线或专用的固定装置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在皮肤上,防止其移位。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告知其避免牵拉引流管。

指导患者活动:指导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剧烈活动。翻身、起床等动作要缓慢,防止引流管被意外拔出。

定期检查:医护人员要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处理流程

发现移位或脱出:当发现引流管移位或脱出时,要立即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引流情况。

轻微移位:若引流管只是轻微移位,仍有引流作用,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引流管调整到正确位置,并重新固定。

完全脱出:若引流管完全脱出,要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置管;若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肠穿孔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