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及时、有效地处理输血反应,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治疗过程中出现输血反应的情况。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
-组长:[组长姓名]
-副组长:[副组长姓名]
-成员:输血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值班医生等
-职责:全面负责输血反应应急处理的指挥与协调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决策重大应急处理措施;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
2.输血科
-职责:负责立即停止输血,保留未输完的血液及输血器,送输血科检查;对输血反应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配合临床科室进行调查和处理;提供输血相关技术支持和咨询。
3.临床科室
-职责:负责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监测生命体征;协助输血科进行调查和处理;及时记录输血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
四、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至2小时内,患者出现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8℃~41℃,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可伴有血管性水肿;重度过敏反应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输入十几毫升血液后,患者即出现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
4.细菌污染反应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5.循环负荷过重
-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五、输血反应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献血员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及其他不宜献血的疾病;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确保血液质量。
3.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
-输血前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准确无误。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调整输血速度。
4.加强输血器材管理:选用质量合格的输血器材,确保输血过程安全;输血器材使用后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5.做好输血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其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六、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
-应急预案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直至病情稳定。
-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地塞米松等。
-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处理程序
-发现患者发热→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报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配合调查处理
2.过敏反应
-应急预案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症状,立即进行抢救。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嗪、地塞米松等。
-如有喉头水肿,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处理程序
-发现患者过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进行抢救→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有喉头水肿进行相应处理→报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