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特制定本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二)分类
1.免疫性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至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和高热,体温可升至38℃-41℃。
-过敏反应:可分为轻度过敏反应和严重过敏反应。轻度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严重过敏反应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多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表现为高热、寒战、心悸、呼吸困难、腰痛、血红蛋白尿等;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发生,症状相对较轻。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表现为发热、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
2.非免疫性不良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由于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输血后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循环负荷过重: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多时,可引起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枸橼酸盐中毒:大量输血时,枸橼酸盐可与血中游离钙结合,导致血钙降低,引起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等。
-空气栓塞:输血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可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胸痛、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发热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正在输注的血液。
2.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以备抢救用药。
3.对症处理
-保暖:给患者加盖被子,注意保暖。
-测量体温:每15-3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
-给予退热药物:如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4.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寒战等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5.查找原因:抽取患者血液标本,送检验科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查找发热原因。
6.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过程等信息,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
(二)过敏反应
1.轻度过敏反应
-停止输血: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抗过敏治疗: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皮肤瘙痒、红斑等是否缓解。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记录过敏反应的情况,上报输血科。
2.严重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迅速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急救处理: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如症状无缓解,可每隔30分钟重复注射一次;同时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200mg静脉滴注;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抗休克治疗: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快速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观察病情: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血压等,观察病情变化。
-查找过敏原:协助医生查找过敏原,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检查。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症状、治疗措施等,及时上报输血科。
(三)溶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剩余血液及输血器,送输血科进行检查。
2.抗休克治疗: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于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另一条用于输入碱性药物,如5%碳酸氢钠溶液,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3.保护肾功能: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以增加尿量,促进血红蛋白排出;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清除体内的血红蛋白和其他有害物质。
4.对症处理: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如有出血倾向,遵医嘱给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