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ppt
文件大小:1.06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4千字
文档摘要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内瘘的重要意义

内瘘术前护理

内瘘术后护理

内瘘的成熟和使用

内瘘的穿刺措施

透析后内瘘护理

内瘘常见并发症防止及治疗;内瘘的重要意义;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通路失败可导致透析不充足、并发症增长、医疗费用提高以及死亡率增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内瘘的重要意义;常见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内瘘的成功建造,离不开医生精湛的技术和护士细心的呵护,对内瘘的呵护其实是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爱惜,患者及家眷应学会简朴的自我监测及护理知识很重要,精心的护理应当从内瘘术前开始。

这一句我给你放到上一种幻灯的备注里面,你就念一下。这个幻灯自己删除;;1、抗凝药使用:如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予以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等,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但要注意个体化。

2、术后渗血:如渗血较少可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如有较多渗血需要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并结扎止血。

3、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术后初期应多次检查,以便初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4、合适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

5、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

6、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防止内瘘侧肢体受压。

7、术后防止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

8、手术侧严禁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严禁缠止血带。

9、术后24小时术侧手部可合适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1、促使内瘘尽快“成熟”在术后3天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状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捏握皮球或橡皮圈多次,每次3~5min;术后2周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侧手做握拳或握球锻炼,每次1~2min,每天可反复10~20次。

2、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周,血管条件差的等待8~12周后再开始穿刺。若术后8周静脉还没有充足扩张,血流量<600ml/min,透析血流量局限性(除外穿刺技术原因),则为内瘘成熟不良或发育不全。术??3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制作新的内瘘。;3、穿刺血管的选择:初次穿刺时,首先要观测内瘘血管走向,以触摸来感受所穿刺血管管壁的厚薄、弹性、深浅及瘘管与否畅通。畅通的内瘘触诊时有较明显的震颤及搏动,听诊时能听到动脉分流产生的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

4、穿刺次序与措施:内瘘的使用要有计划,一般从内瘘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然后再回到远心端,如此反复。不要轻易在吻合口附近穿刺和定点穿刺。

5、穿刺针选择: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采用较低的血流量(200~250ml/min),以减少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使用3~5次后,在患者耐受的状况下,尽量提高血流量(250~350ml/min)。;新瘘管初次使用尤其注意事项;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cm以上,离心方向穿刺,以保证充足血流量;静脉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不少于8~10cm,向心方向穿刺,保证静脉回流畅通。;阶梯法区域法扣眼法

;区域法:内瘘血管的小区域内反复穿刺,穿刺点相隔<1CM,呈蜂窝状,易形成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并发症。

扣眼法: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反复穿刺10次左右形成皮下隧道。扣眼形成前,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直至皮下隧道形成,然后采用钝针穿刺,可减少出血和痛苦。

阶梯法:穿刺点从距离瘘口≥3CM开始穿刺,每次穿刺点间隔2~3CM,同向移动,抵达一定高度后返回最初穿刺点,如此来回反复。;患者应注意常常保持皮肤清洁,有必要在治疗前清洗洁净有瘘的肢体,平日可以用某些中性油脂软膏保护静脉瘘侧的皮肤,以免发生皲裂。

防止动静脉内瘘周围的皮肤感染、防止瘙痒抓伤,防止外伤。

透析结束时压迫止血要注意无菌操作,用无菌敷料覆盖。次日去掉或保留到下次透析。贴土豆片有消炎作用。

如需要热敷或冷敷时不适宜用湿毛巾直接敷于针眼处。

游泳或淋浴最佳在下次透析前一日进行,或在穿刺部位贴防水胶布。

局部热敷或用硫酸镁湿敷,每日2次,20min~30min/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扩张内瘘血管。;1、出血

初期以渗血为主,严重时可见穿刺点皮下血肿。重要原因:穿刺或止血时发生出血,肝素用量过大,动脉瘤破裂等。

2、血栓

常与内瘘使用不妥有关,多发生在血管狭窄处。高凝状态、低血压、压迫时间过长、低温等是常见诱因。

3、感染

内瘘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有内瘘阻塞,全身体现为寒颤,发热。重要原因:未严格无菌操作,患者个人习惯不良,长期使用胶布导致皮肤破损诱发感染,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