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药物或毒物中毒等疾病的重要场所,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操作频繁等因素,感染风险较高。
人员管理上,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感染防控法律法规、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的特点与预防、消毒隔离技术等,且培训后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知识更新培训和考核,频率至少每季度一次,以强化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工作人员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应严格按照要求着装,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等,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等情况,均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可选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对于新入职、进修、实习等人员,在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前,需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确保无感染性疾病后方可进入。同时,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监测,若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皮肤破损等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情况,应暂停相关工作,待痊愈并评估合格后再恢复。
环境管理方面,血液净化中心应合理布局,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有明显的标识和物理隔断,防止交叉污染。治疗室、水处理间、透析准备室等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每天至少进行两次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也可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应立即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浓度根据污染情况确定,一般为5002000mg/L。透析机表面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内部管路按照厂家说明书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周期一般为每12周一次。水处理系统是保证透析用水质量的关键,应定期对进水水质、产水水质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等。每周进行一次细菌培养,每月进行一次内毒素检测,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反渗机的清洗、软化树脂的再生、滤器的更换等,维护保养周期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厂家建议确定。
患者管理时,新入患者在首次透析前必须进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结果明确后,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分区透析。对于乙肝、丙肝患者应分别在专用的透析治疗区域进行透析,配备专门的透析设备和护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对患者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复查,复查周期一般为每36个月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新的感染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防控知识,包括手卫生、个人卫生、透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指导患者保持透析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碰撞,如出现红肿、渗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医疗废物管理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使用专用的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容器外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等应分别收集,严禁混合收集。医疗废物收集后应及时转运至暂存点,暂存点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医疗废物泄漏和环境污染。医疗废物的转运和处理应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血液净化中心应与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规范的处理。
消毒隔离措施上,透析耗材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使用,一次性透析器、管路等耗材只能使用一次,严禁重复使用。复用透析器必须遵循相关的复用规范,复用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处理,复用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复用设备和消毒剂,确保透析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透析液应现用现配,配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透析液储存容器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每周至少一次。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穿刺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刺部位应严格消毒,铺无菌巾。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接触,防止污染。
监测与评估工作是持续改进感染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感染监测制度,对血液净化中心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报告。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的发生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时间等,及时发现感染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透析液、透析用水等的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定期对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人员培训、环境管理、患者管理、医疗废物管理、消毒隔离措施等方面。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不断提高血液净化中心的感染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