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输血反应应急预案.docx
文件大小:39.9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3.73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输血反应的危害,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医院内进行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置。

3.工作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原则,确保在输血反应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伤害。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

-组成:由医院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科长、输血科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相关临床科室主任等。

-职责:全面负责指挥和协调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决策重大应急处置措施;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

2.应急处置小组

-临床救治组:由相关临床科室医生组成,负责对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缓解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护理观察组:由输血科及相关临床科室护士组成,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症状体征等信息,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救治工作。

-检验检测组:由检验科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输血反应相关标本进行检验检测,查找原因,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复查、抗体筛查、细菌学检测等。

-后勤保障组:由医院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负责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药品等供应,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三、输血反应的识别与分类

1.识别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瘙痒、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应考虑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

-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迹象。

2.分类

-发热反应: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至2小时内,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8℃-41℃,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溶血反应:典型症状为输入少量血液后即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疼痛、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黄疸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竭。

-细菌污染反应: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绀等,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及低蛋白血症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数小时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等。

四、报告与预警

1.报告流程

-当发现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及时报告医生和输血科。

-医生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和救治,并在15分钟内报告医务科。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指挥小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并在30分钟内报告医院分管领导。

-医院分管领导接到报告后,应根据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如需报告,应在1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预警机制

-输血科应定期对输血反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

-当输血反应发生率超过一定阈值或出现严重输血反应时,应急指挥小组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五、应急处置措施

1.一般处置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症状体征等变化,每5-1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每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并详细记录。

-给予患者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退热、抗休克等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异丙嗪、多巴胺等。

2.针对不同输血反应的处置措施

-发热反应

-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

-给予对症处理,如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哌替啶50mg。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持续不退或升高,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过敏反应

-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苯海拉明25mg口服或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

-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