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docx
文件大小:41.36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5.23千字
文档摘要

?一、引言

输液治疗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它能够迅速有效地补充患者所需的水分、电解质和药物,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病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输液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反应、静脉炎等,这些反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制定完善的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对于及时、有效地处理输液反应,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输液反应的类型及原因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输入致热物质:如输液器具消毒不严格、输入的药物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

-输液环境不洁:如治疗室空气不流通、尘埃较多等。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8℃~41℃,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患者为过敏体质,对输入的药物、溶液、器具等过敏。

-多次接受同一药物治疗,体内产生抗体,再次用药时发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中度过敏反应: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等。

-重度过敏反应:即过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意识丧失等。

(三)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

1.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四)静脉炎

1.原因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

-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发热反应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正在输注的液体,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静脉通路,以备抢救用药。

2.对症处理

-保暖:给患者加盖棉被或毛毯,以缓解寒战症状。

-测量体温:每隔15~3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直至病情稳定。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寒战者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哌替啶50mg;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发热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病情变化等,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5.上报: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相关部门报告输液反应情况,配合医院进行调查和处理。

6.查找原因:协助医院相关部门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如对剩余液体、输液器具进行封存送检,以明确是否为输入致热物质所致。

7.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热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二)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静脉通路。

2.评估病情: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判断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3.对症处理

-轻度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或苯海拉明20mg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中度过敏反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200mg,同时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必要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加快补液速度,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重度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立即就地抢救,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呕吐物及时清理,防止窒息。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抑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