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MPA复试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总结.docx
文件大小:42.05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5.43千字
文档摘要

?一、公共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它涉及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公共管理的主体

1.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广泛的公共职能,如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管理等。

2.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它们在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3.公共企业:如国有企业等,在特定领域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责,具有公共管理的属性。

(三)公共管理的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指公共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一)管理学基础

1.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和十四条原则。

-行为科学理论:关注人的因素,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对管理的影响。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系统管理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灵活应变。

2.管理职能

-计划: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组织:设计和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合理配置资源。

-领导: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使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控制:监控组织活动,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学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的定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其他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如国防、法律等;准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等,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失灵,因此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物品。

2.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表现: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垄断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外部性影响市场主体的决策;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政府干预的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政策调控、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三)政治学基础

1.政治制度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如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不同的政党制度对公共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选举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政府,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2.政治过程

-利益表达:社会各利益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利益综合:将分散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根据利益综合的结果,制定公共政策。

-政策执行: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

-政策评估: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三、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与本质

1.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它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手段。

2.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反映了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博弈结果,旨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1.按政策内容分类

-政治政策:如外交政策、国防政策、民族政策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政治稳定。

-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政策:如教育政策、医疗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文化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2.按政策层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