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房舍等级制度.docx
文件大小:25.87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6.25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建筑等级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制定出的一套建筑等级序列,通过对人们所使用建筑物的造型、规模、风格等方面的限定来决定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从而维护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以“礼”治国,礼法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体现在建筑中则表现为建筑等级制度。

早在周代建筑等级制度即已形成。如《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不得僭越。”又如“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寝。”说明周代在城市与建筑的规模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古代建筑构造也有相应的等级制度。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段式构图,由上向下分别是“上分”———屋顶,“中分”———屋身,“下分”———台基,不同规格的建筑,上、中、下三分在等级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度,历经封建社会中后期特别是唐、宋、明、清各代的修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连续、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屋顶的式样、屋身的间架、台基与栏杆的尺度、装饰与色彩等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规范与相应的做法。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每种建筑元素的等级差别。

一、屋顶造型

中国古代屋顶造型丰富多彩,常用屋顶的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尖山式歇山﹥单檐卷棚式歇山﹥尖山式悬山﹥卷棚式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式硬山。庑殿顶等级最高,重檐等级高于单檐等级,主要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歇山屋顶等级次于庑殿顶,重檐级别同样高于单檐级别。明代以后规定,庑殿式、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帝王陵寝与寺庙殿宇之上,用以显示封建皇权的至尊地位。如故宫太和殿与午门为重檐庑殿顶,天安门、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

悬山屋顶等级排在歇山之后,硬山屋顶等级又次于悬山,这两种屋顶形式民居应用最广。还有攒尖顶,其平面多为圆形、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锥形屋顶,常用于如塔、亭、阁等面积不大的建筑上,通常不受等级的限定,如故宫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等级低于歇山顶而高于硬山顶,而在园林建筑中,攒尖顶的形式更多样化,运用更灵活。

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因为它是皇宫中的正殿,最重要的建筑。天安门只是重檐歇山,因为它只是皇宫的前门。孔庙大成殿也是重檐歇山屋顶。

二、屋身间架(开间数)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作为基本单元,通过间数的多少直接体现建筑的等级,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就越高。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最高级别为十一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等级最高,只有皇室建筑才能九间,孔庙大成殿就是九开间。宫殿、庙宇、官署根据级别可用五、七、九间,民间建筑常三、五开间。建筑的进深越大,建筑物的等级相应也就越高。

唐代官式建筑有殿堂、厅堂、亭榭三种构架形式,其中殿堂等级最高。山西唐构佛光寺大殿是殿堂构架的典型实例,面阔七间,进深九架。宋代《营造法式》把梁架的形式分为殿堂造和厅堂造两种形式。殿堂用殿堂结构形式,厅堂以下用厅堂结构形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则把殿堂造和厅堂造细化为大式和小式两种做法,两者在间架大小、屋顶样式、斗拱使用等结构上有明确规定。如清代故宫太和殿为十一开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保和殿为九开间,重檐歇山顶,等级稍次。唐代统治阶级对住宅的间架也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唐《营缮令》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房屋,最大规模为五间九架,五品以上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五间七架,六、七品以下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三间五架,而普通庶民所建房屋则不能超过三间四架。明代也有官方规定,一二品官员正房为五间九架,三至五品官员正房为五间七架,庶民房屋不能超过三间。清代也有相关规定,如王府正殿七间,后殿五间,一般百姓的正房不能超过三间。

中国古代,斗拱作为主要大木构件之一,除了有结构的作用外,同时也是建筑等级高低的说明。有斗拱的建筑等级高于无斗拱的建筑,斗拱层数多的建筑等级高于斗拱层数少的建筑。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下檐是七踩斗拱,上檐是九踩,等级最高。

建筑上的数字等级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中的“术数“”。阴阳五行学说中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阳数中最高的数是九,所以在建筑中凡用九的数字就是最高等级,例如开间九间、台阶九级、斗拱九踩、门钉九路、屋脊走兽九尊等等。

另外五也是术数中一个特殊的吉数,九和五结合就是最高最吉利的数。《易经》中说“九五,飞龙在天”,所以九五就变成了皇帝的专用数,称为“九五之尊“”。天安门城楼就是面阔九开间,纵深五开间,故宫中很多建筑都是这样。

三、台基与栏杆

台基在古代也有等级规定。《礼记》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即建筑的台基。又如《大清会典》记载: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房屋,台基允许修建高度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