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金陵电厂运行节能优化创新工作室:
创在节能处,“电”亮发展新活力
“我们成功啦!”2022年5月30日,伴随着开关室里的阵阵掌声,运行节能优化创新工作室成员任学明负责的高压电动机自动测绝缘装置完成最终调试,这是金陵电厂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厂以提质增效为抓手,以大力孵化创新成果为引领,进一步激发创新引领力爆发力,加速创新资源的集聚裂变,促进创新动能加快释放。”工会主席程凤来对电厂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
作为华能集团公司首批认定的华能创客工作室,运行节能优化创新工作室(陈辉华能创客工作室)在华能金陵电厂(以下简称“金陵电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企业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经营发展等方面重点工作,开展大众创新,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在厚积薄发中积蓄奋进力量。
做实内外驱动打好科技创新“精准牌”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金陵电厂“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工作室谋划新的发展目标,发掘新的技术创新优势,聚焦煤电发展新方向、生产实际新需求、当前发展新矛盾,将步伐调整到金陵电厂建设成电热光储耦并举的综合能源环保企业的目标上来。
道为日新,工作室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引导创新、服务企业,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年度目标和电厂发展趋势,针对运行调整技术的瓶颈和难点,热力系统优化的需求与潜力,辅机设备的改造与优化,运行操作仪器的升级与改造,深度挖掘技术创新点,提出创新项目立项清单。
2022年,针对#2炉大空预器改造、引增合一、污泥耦合、液氨改尿素、废水零排放等技改项目深度挖掘创新点,明确研究目标、技术创新优势,积极开展“双创”工作。当年,工作室取得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专利获得受理,发表技术论文2篇,1篇论文入围江苏电机工程协会2021年学术年会评审会,1项创新成果获得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管理创新二等奖。
通过这些创新项目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制约电厂安全生产的顽疾,保障了机组的稳定安全运行。各项创新改造提升了系统和设备的能效水平,降低了机组的能耗,提升了经济效益,如今两台机组供电煤耗均低于280g/kwh,创新项目还提升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做实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自主创新之路往往伴随着坎坷和艰辛,要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志气。
2021年,煤炭市场风云突变,工作室在基于《1030MW超超临界机组配煤掺烧价值应用创新研究》,加强配煤掺烧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了引导煤炭采购、指导入炉煤掺烧、优化配煤比例、提升经济效益的数学方法,优化配煤方式,较人为配煤,降低入炉煤标煤单价4元/吨以上。
由于电网调峰矛盾突出,燃煤机组成为电网电力平衡调节的主力,工作室向深度调峰“深水区”迈步,基于数次试验数据及历次深度调峰问题分析,不断优化#2机凝水除氧器上水主调门开度设定值等参数,创造性开展深度调峰工况下通过提升高加出力提升SCR入口烟气温度方法研究,着力提升机组深度调峰经济性和安全性。设立《无设备改造情况下实现百万机组30%深度调峰的控制策略》项目,自主完成30%深度调峰摸底试验。
工作室提出《一种高效强化空预器暖风器节能运行的调整装置改造》,在空预器两侧供水出口回路中增加电动调节门,精准调节两侧空预器排烟温度。电厂运用好机组重大技改成果,强化设备优势向效益优势转换,改造后平均排烟温度降低1.5℃,实现锅炉运行和暖风器系统运行的节能作用,用创新助力安全、经济生产。
工作室清除各种阻碍成果转化的有形无形围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用创新项目成果的落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做优人才生态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力”
“蹄疾步稳”正是工作室在创新创效的真实写照。工作室牢固树立“项目至上”鲜明导向,优化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进一步提高工作开展的质量和灵活性,及时有效化解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以项目实践推动创新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为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后生动力。
工作室核心团队由9人组成,团队成员专业方向涵盖热动、电气、机械、自动化等专业,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2人,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50%,平均年龄为34岁。
“前进的不竭动力是追求卓越。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就有独门绝技傍身,才能积蓄大能量,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这是工作室带头人陈辉的座右铭。他先后获得江苏省“江苏工匠”“江苏技能大师”荣誉称号,获得华能集团公司首届“华能创客”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IEC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委员会(IEC/SC8A)专家组。作为工作室的灵魂人物,他注重让创新精神在工作上生根,传承下去。
“去年,我们‘众创项目’收获满满,立项了21个,是这些年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