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AEPIXXXXX—2025
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智慧化站房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智慧化站房的结构、质控设备、辅助设备等技术和功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房的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管理。污染监控点、背景点、区域点等其他功能性站点参照此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68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
GB/T2818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HJ19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212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HJ654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5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
HJ817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HJ818环境空气颗粒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慧化站房intelligentstations
集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PM10、PM2.5、SO2、NO2、O3、CO等分析仪和动态校准仪、零气源、工控机)、监测系统自动质控设备和站房动力环境监控设备,具备自动运行、自动质控和智能管理功能,可实现环境空气质量高效监测、数据实时管理与分析的现代化监测设施。
3.2
动力环境powerandenvironment
用于保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环境及动力,包括站房配电设备、环境温湿度、空调、水浸、门禁、安防等配套单元。
3.3
T/ZAEPIXXXXX—2025
2
门禁系统accesscontrolmanagement
对进出站房进行授权管控的安全管理系统。
3.4
新风系统freshairsystem
将站房外新鲜空气过滤后引入室内,同时将站房内空气排出站房外的系统。
3.5
自动质控automaticqualitycontrol
通过自动化技术和控制单元对站房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参数校准等,包括气态污染物滤膜的自动更换,气态污染物监测设备的零点/跨度、精密度、线性等自动质控,颗粒物监测设备的零点检查、流量检查/校准等自动质控工作。
3.6
滤膜自动更换设备automaticfiltermembranereplacementdevice
对气态污染物监测仪中的滤膜进行自动更换的设备。
4站房组成
智慧化站房由站房主体、动力环境监控设备、自动质控设备、辅助设备(包括电力设备、安防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见图1。
图1智慧化站房组成示意图
5站房要求
T/ZAEPIXXXXX—2025
3
5.1基本要求
5.1.1选材
站房设计及选材应满足10年以上使用要求,应使用方舱结构,采用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支持整体吊装,需预留吊装孔;站房建筑材料应满足国家相关建筑规范要求,达到A级耐火等级;站房四周及顶板推荐采用彩钢岩棉板(厚度75mm,双面彩钢板板厚不小于0.6mm,岩棉克重不小于100kg/m3)。
5.1.2尺寸
站房内部尺寸不小于:6800mm×2800mm×2600mm(长×宽×高),外部尺寸不小于:7000mm×3000mm×2800mm(长×宽×高);设备间面积不小于15m2。
5.1.3布局
站房包含设备间、缓冲间、采样平台、楼梯,布局参照附录A。
设备间
地面应标识监测设备安装区域,监测设备应安装在机柜(架)内,机柜(架)应稳定、牢固、可靠、不易倾倒;机柜(架)与墙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
缓冲间
设置在设备间与站房门之间,应安装照明系统和监控视频,门为常闭状态。
采样平台
采样平台包括站房房顶、采样孔、安装法兰、护栏等。
a)整体应为平面结构,坡度不大于10°,承重不小于250kg/m2;护栏采用不锈钢材料,高度不低于1.2m;应做防水处理并安装防滑地板(地板厚度不小于12mm)。
b)应配备气态污染物采样总管、PM2.5采样管和PM10采样管安装孔各1个,并预留颗粒物比对采样管安装孔2个,需要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