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单价、数量与总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五四学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五四学制)第十单元《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单价、数量与总价》。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
3.学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数学抽象思维,通过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逻辑推理素养,通过探讨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强化数据分析观念,通过解决购物问题,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提升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进行问题解决,特别是在多种购物情景中的变式应用。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或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展示不同数量的商品与价格标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设计互动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购物场景中亲自体验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增强实际操作经验。
3.逐步引导:从简单的题目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复杂情景。
4.强化反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及时反馈,指出错误并引导其找到正确的方法。
5.创设实际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学校内网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在线数学练习题库、教育云资源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情景模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单价、数量与总价关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购物时,有没有注意过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一些购物场景的图片,如不同数量的商品和价格标签,让学生初步感受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简短介绍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单价、数量与总价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单价的定义,即每一单位商品的价格。
-介绍数量的概念,即购买商品的个数或量。
-详细解释总价的含义,即购买商品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即单价×数量=总价。
3.单价、数量与总价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购物案例进行分析,如购买不同数量的书本、水果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中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关系计算总价。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购物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不同购物场景中单价、数量与总价关系的应用,并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单价、数量与总价关系相关的购物情景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情景中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单价、数量与总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购物情景的描述、单价、数量与总价关系的应用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