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5小公鸡和小鸭子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5《小公鸡和小鸭子》第2课时。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理解、朗读技巧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同时培养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通过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和互助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能够识记简单的生字,并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拼音知识。在口语表达方面,他们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但词汇量有限,表达较为简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动物故事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图片和动作来记忆生字,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反复朗读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参与度较高,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生字词的识记、理解句子结构和表达意思的难度,以及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把握。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故事中深层次的情感和道德寓意。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动画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生字词和句子,以及制作相应的教学卡片,便于学生跟读和记忆。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同时确保教室环境安静,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小公鸡和小鸭子。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如“小”、“鸡”、“鸭”等,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寓意。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公鸡和小鸭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学会关爱动物,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小动物观察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习性和特点,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7.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字词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节课的生字词,如“小”、“鸡”、“鸭”、“友”、“助”等,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跟读、组词、造句等,加深了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课文理解:
-学生能够理解《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明白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的友谊故事。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能够体会到故事中传递的友谊、互助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3.朗读能力: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