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质灾害:3山体滑坡能防护》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六年级学生为对象,结合沪科黔科版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面对地质灾害:3山体滑坡能防护》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山体滑坡的成因及防护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应对山体滑坡的基本技能,提高安全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1)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山体滑坡的成因,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究兴趣;2)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预防灾害的重要性;3)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防护措施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1.山体滑坡成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2.防护措施在实际环境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山体滑坡的成因,结合图表和视频资料,深化学生对防护措施的认识。
2.难点一:采用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不同山体滑坡的成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难点二: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防护措施的特点,通过模拟实验,提升学生对防护措施适用性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沪科黔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山体滑坡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模拟山体滑坡的模型和防护措施操作工具。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活动空间充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关于山体滑坡的新闻报道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山体滑坡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山体滑坡的认识和了解。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山体滑坡的成因(5分钟)
-讲解山体滑坡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分析山体滑坡的成因,如地质构造、降雨、人类活动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山体滑坡的实例。
2.山体滑坡的防护措施(10分钟)
-介绍常见的山体滑坡防护措施,如排水、加固、监测等。
-分析不同防护措施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防护措施的实际应用。
3.山体滑坡的预防与应对(5分钟)
-讲解如何预防山体滑坡,如合理规划、控制开发强度等。
-介绍在山体滑坡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如紧急撤离、报警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体滑坡的防护措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何监测山体滑坡等。
2.课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并提出防护建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山体滑坡的成因与防护措施之间的关系。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将山体滑坡的防护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2.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山体滑坡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方法。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护措施。
总计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地质灾害防治手册》: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预防和应对措施,适合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全面知识。
-《地质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地质奇观,如山体滑坡、地震、火山等,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资料,了解地质灾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防治技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当地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分析其成因和可能的防治措施。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