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放大镜》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1.1放大镜》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及其应用。设计思路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探究放大镜原理,理解光学知识;联系生活,拓展应用;总结归纳,巩固提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放大镜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科学合作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放大镜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理解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物体通过放大镜成像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掌握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学生能够观察到物体通过放大镜放大后的变化,并总结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有关。
2.教学难点
-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凸透镜如何形成虚像,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概念。
-应用放大镜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解释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如何选择合适的放大镜等,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放大镜、凸透镜、白纸、光源、尺子、记录本
-课程平台:科学教学软件、在线实验平台
-信息化资源:放大镜原理动画、相关科普视频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实验演示、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手持放大镜,展示放大镜的实物,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没错,这就是放大镜,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一些很小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放大镜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放大镜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2.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放大镜是由凸透镜制成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将光线聚焦在物体上,从而放大物体。”
3.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通过放大镜,我们看到了一个放大的物体。这个物体是实像还是虚像呢?”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放大镜,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5.教师进一步讲解放大倍数的概念,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吗?”
6.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放大倍数是放大镜的焦距与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的比值。”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若干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2.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这些物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呢?”
5.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放大倍数越大。”
四、实际应用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放大镜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阅读小字、观察细微物体等。”
3.教师展示放大镜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放大镜在科学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吗?”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放大镜在科学实验中可以用来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巩固练习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并且知道了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中或户外的一些物体,并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它们,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教师在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光学放大镜的历史与发展》:介绍放大镜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原理与应用》:详细讲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以及其在光学仪器、精密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列举放大镜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等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