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章节为“我们的公共生活”。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公共生活的概念、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遵守公共秩序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知识,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和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公共生活的知识,增强法治观念,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学会在公共生活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公共生活的概念,认识到公共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区别与联系。
②掌握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设施等。
③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公共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违反公共秩序可能带来的后果。
②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识别和遵守公共秩序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将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教学互动:设计小组讨论卡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进对公共生活的认识。
4.教室布置:设置公共生活主题展示区,布置与公共秩序相关的标语和图片,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城市生活中的公共秩序图片,如交通信号灯、公共厕所、公园秩序等,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共秩序现象,如排队、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公共生活的概念,包括公共生活的定义、特点以及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如公共场所的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的保障等,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实际意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公共秩序宣传海报,展示如何遵守公共秩序。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海报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并强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公共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公共秩序,成为遵守规则的公民。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所在社区或家庭中的公共秩序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改善。
-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6.活动环节(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公共秩序知识竞赛,分为小组进行,考察学生对公共秩序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公共秩序,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
8.教学延伸(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秩序的相关知识。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公共生活的概念,知道公共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公共秩序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设施等。
2.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公共秩序的普遍规律,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判断和决策。
3.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后,能够将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候、爱护公共设施等,展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
4.社会责任感:
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愿意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他人遵守公共秩序。
5.情感态度:
学生对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抵制情绪。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成为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