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格的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合理消费观念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商品的基本概念,掌握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培养合理消费的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素养和消费智慧。学生将通过学习,提升法治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学会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商品的基本概念和消费的基本行为。他们可能对价格、品牌、促销活动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对商品属性、价格形成机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深层次知识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通常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活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们对购物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消费知识和理财意识。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学习,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理解商品属性和价格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直观教具辅助教学;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三是合理消费观念的培养需要时间,学生可能难以立即改变以往的消费习惯。教师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商品图片、价格图表、消费者权益保护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模拟购物环境所需的商品模型、价格标签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消费者在购物时遇到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提出问题:结合视频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3.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商品的基本属性:讲解商品的定义、分类、品质等方面,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2.价格的形成:分析价格形成的原因,如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让学生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
3.消费者权益保护: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维权途径。
4.合理消费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培养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巩固练习(用时15分钟)
1.练习环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练习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核心素养拓展(用时5分钟)
1.价值观引导: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合理消费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商品的基本属性(5分钟)
-价格的形成(5分钟)
-消费者权益保护(5分钟)
-合理消费观念(5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商品与服务分类知识:介绍不同类型商品的特点,如食品、衣物、电子产品等,以及服务行业的分类,如餐饮、旅游、教育等。
-价格策略与市场营销:探讨不同商家采用的价格策略,如成本加成、市场调节、竞争定价等,以及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提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概述,包括消费者的权利和商家的义务。
-消费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