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秋天的雨》(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秋天的雨》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描绘了秋雨带来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个季节的喜悦心情,与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复述《秋天的雨》,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培养他们通过细节描写感知季节特征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和欣赏秋天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表达,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美感体验,通过课文中的语言艺术,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汉字识别和拼音,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
-学生对四季变化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描述不同季节的基本特征。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识别和描述自然界的常见事物。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对季节变化有较高的兴趣。
-学生喜欢通过故事和图片来学习,对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喜欢参与讨论和分享。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引导和复习来掌握。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表达时可能会遇到挑战,需要教师的解释和引导。
-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时,可能会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感到困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软件资源:电子版课文《秋天的雨》、PPT教学课件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课文朗读音频、季节变化相关图片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树叶、种子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秋天的雨》电子课文和预习指南,要求学生预习并标注生字词。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课文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和“你能找到文中的比喻句吗?”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预习作业提交情况,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生字词。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答案通过微信提交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微信平台。
作用与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利用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景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小组讨论,实物展示。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描绘秋天景象的写作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秋天诗词的阅读材料。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完成描绘秋天景象的写作。
-拓展学习:学生阅读提供的诗词材料,进一步了解秋天的文化内涵。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巩固学习内容,拓展文化视野,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秋天的诗词:收集不同诗人关于秋天的诗词,如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感受古人对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秋天的故事:搜集关于秋天的民间故事或成语故事,如《秋天的童话》、《落叶的传说》等,丰富学生对秋天的文化理解。
-秋天的自然科学:介绍秋天的自然科学知识,如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色,秋分和秋至的科学意义等。
-秋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