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鞋底花纹的启示(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7课鞋底花纹的启示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识别鞋底花纹的形状和特点。
-理解鞋底花纹对行走的作用。
-分析鞋底花纹与摩擦力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鞋底花纹与摩擦力的科学原理联系起来。
-如何通过实验或实例解释鞋底花纹如何增加摩擦力。
-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鞋底花纹时,如何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的需求,如防滑、舒适度等。
-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设计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鞋底花纹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鞋底花纹的设计和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3.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鞋底花纹对摩擦力的影响。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鞋底花纹,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使用互动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设计鞋底花纹。
3.实物操作:提供鞋底样品,让学生实际触摸和感受花纹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雨后行走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湿滑路面行走的困难和鞋底的作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鞋底花纹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行走的。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鞋底花纹的认识和猜测。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鞋底花纹的基本形状和特点,如凹凸不平、有深浅之分等。
2.解释鞋底花纹对行走的作用,如增加摩擦力、提供抓地力等。
3.讲解摩擦力的基本原理,以及鞋底花纹如何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4.通过实例分析,如不同运动鞋鞋底花纹的设计差异,让学生理解花纹设计的科学性。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鞋底花纹,并说明设计理由。
2.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邀请其他小组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强调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为什么有些鞋底花纹是直的,有些是曲线的?
2.提问:如何设计鞋底花纹才能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增加摩擦力?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在冰面上行走,鞋底花纹应该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适合冰面行走的鞋底花纹。
3.小组代表分享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是否合理。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鞋底花纹,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的设计与摩擦力有关?
2.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如轮胎、自行车刹车等。
3.教师总结:生活中的摩擦力无处不在,了解其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产品。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观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其他物品上的花纹设计,如汽车轮胎、防滑鞋等,分析这些花纹如何影响物品的性能。
-科学实验:提供关于摩擦力的实验资源,如不同材质的摩擦系数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收集有关鞋底花纹设计的历史和发展资料,展示不同时代的鞋底花纹设计,让学生了解设计的演变过程。
-案例研究:选取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如特殊场合使用的特殊鞋底设计,分析其设计原理和应用价值。
2.拓展建议:
-观察记录:让学生记录一周内观察到的不同鞋底花纹,并分析其设计目的和效果。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摩擦力实验,如使用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进行滑动实验,比较摩擦力的差异。
-设计实践: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鞋底花纹,并制作成模型,通过模拟实验来测试其防滑性能。
-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特定的鞋底花纹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设计,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具有特殊花纹的物品,并思考这些花纹可能的设计原理。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生活中的科学》系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