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我自己来整理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遵守法律法规。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自身权益,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遵守集体规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法律概念理解有限。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尚不成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来引导。
知识方面,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建立起基本的法治观念。能力上,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来提升。素质方面,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正在形成,但有时会出现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在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控能力较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纪律性。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法治知识。
2.通过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学有所得。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学课件制作软件。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平台或班级群,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相关的法治教育视频、动画、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交通标志、法律书籍模型)、角色扮演道具、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法治教育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
-动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看感受,提出问题:“你们在动画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规则对我们很重要?”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如何遵守规则,保护自己。”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讲述具体案例,如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可能遇到的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分析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规则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如交通安全规则、学校纪律等,让学生明白规则的意义。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遵守规则。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分发讨论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遇到了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规则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遵守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积极传播法治观念,成为守法的好公民。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和父母分享你今天学到的法治知识,并请他们监督你遵守规则的情况。”
-教师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确保按时完成。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儿童安全常识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儿童在不同场景下的安全知识,包括家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适合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增强安全意识。
-《小学生行为规范》: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法律小卫士》: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向小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结合《儿童安全常识手册》中的内容,在家中进行安全自查,检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