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五四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以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习作:这儿真美》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观察身边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观察、描述和表达身边美景,学生能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对家乡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能够运用已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表达。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自然景物和城市风光,积累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大自然和美丽的风景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较为丰富,但写作能力尚在培养阶段,需要通过具体指导和实践来提升。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绘画和口头描述来表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喜欢文字记录和写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景物时,可能面临捕捉细节、选择恰当词汇和运用句式等方面的困难。此外,如何将观察到的美景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描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规范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景物的方法和写作技巧。
2.设计“美景寻访”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或社区中的美景,并进行现场描述。
3.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辅助学生观察和想象。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导游,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现场描述能力。
5.使用实物教具,如植物、石头等,让学生触摸、观察,增强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美景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见过的美丽景色。
2.提出问题:视频中展示的景色美在哪里?如果让你来描述这个景色,你会怎样说?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主题《习作:这儿真美》。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观察景物的方法,包括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介绍描写景物的常用词汇和句式,如“碧绿”、“葱郁”、“蜿蜒”等。
4.分享一些优秀的景物描写范文,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校园或社区中的美景进行观察和描述。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景物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轮流展示描写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提问(10分钟)
1.教师提问:在描写景物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回答,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描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强调景物描写的要点。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景物描写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针对学生的描写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技巧。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回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描写家乡或校园的一处美景。
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符合实际学情,紧扣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双边互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能力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景物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描写景物时,能够运用教材中学习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写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将观察到的景物转化为文字,掌握了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为今后写作奠定了基础。
4.审美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欣赏和描写美景的过程中,对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审美素养得到提升。
5.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