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新年的礼物》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新年的礼物》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新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设计思路为:首先,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新年的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感恩,传递正能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了解新年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年习俗的寓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至少两种新年习俗。
②通过观察图片和图片描述,识别和区分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
2.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新年习俗的认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体会新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③在小组合作中,帮助学生克服沟通障碍,提高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示新年习俗,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新年习俗,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新年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新年习俗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设置游戏环节,如“新年习俗猜猜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新年装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在新年时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年的礼物》这一课,一起了解新年的一些有趣习俗。”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新年习俗介绍
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图片,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并简要介绍每个习俗的寓意。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习俗的寓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新年习俗的重要性。
(2)新年故事分享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新年的故事,如“年兽传说”,让学生了解新年习俗的起源。
学生听故事,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故事中的寓意。
(3)新年习俗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新年角色,如小年、年兽、门神等,体验新年习俗。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新年习俗卡片,卡片上印有不同习俗的图片和文字。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张卡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卡片上的新年习俗。
各组轮流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新年习俗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年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要尊重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了解自己家乡的新年习俗,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学生认真听讲,教师提醒:“记得下节课我们要分享自己的发现哦!”
六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集》,了解更多关于新年习俗的起源和传说。
(2)阅读《春节习俗大揭秘》,深入学习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3)阅读《我们的节日:春节》,了解春节的习俗、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新年习俗,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小报或PPT。
(2)组织学生进行新年习俗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新年景象。
(3)引导学生思考:新年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意义?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
(4)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贴春联、参与庙会等,体验传统节日的温暖和欢乐。
(5)组织学生开展新年习俗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设计实践性作业
(1)让学生参与家庭年夜饭的准备,了解年夜饭的寓意和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新年装饰品,如剪纸、灯笼等,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推荐相关影视作品和纪录片
(1)推荐观看《春节的故事》,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2)推荐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之春节特辑,了解春节的饮食文化。
(3)推荐观看《中国年味》,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5.建议家长参与
(1)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