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当冲突发生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第3课当冲突发生第二课时”展开,以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为依据,旨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冲突。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协商、宽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理解冲突的普遍性,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提升道德素养,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宽容、合作的态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冲突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展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冲突的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对冲突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往往缺乏正确的处理方法。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对法律、道德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对冲突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沟通、协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以暴制暴的倾向。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如课堂纪律、合作意识等。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素养和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冲突,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室照明设施。
2.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同步辅导资料。
3.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教育平台(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4.教学手段: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冲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冲突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一些关于冲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冲突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简短介绍冲突的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冲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冲突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解决方法。
过程:
讲解冲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如人际冲突、群体冲突等。
详细介绍冲突的组成部分或阶段,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冲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冲突的特性和解决策略。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冲突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解决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冲突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冲突解决策略。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冲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冲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冲突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冲突的基本概念、类型、案例分析等。
强调冲突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解决冲突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冲突,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决。
7.课后拓展活动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设计一系列与冲突解决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
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区中尝试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收集学生的实践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冲突解决的相关书籍:《非暴力沟通》、《冲突管理》等。
-冲突解决的视频资料:如TED演讲、纪录片等,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解决案例。
-冲突解决的案例库:收集整理国内外冲突解决的经典案例,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等不同场景。
-冲突解决的法律知识: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冲突解决的相关书籍,了解不同理论和方法。
-观看冲突解决的视频资料,分析案例中的冲突解决策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建立冲突解决的案例库,让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借鉴经验。
-组织学生参与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锻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