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玩也有学问(说课稿)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秋)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第12课玩也有学问”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玩的意义,学会在玩耍中培养合作、创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明白玩不仅仅是为了开心,还可以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培养良好习惯。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正确的玩耍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素养: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尊重他人、友善合作的品质,使学生在玩耍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法律意识:让学生了解在玩耍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在玩耍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适应:提高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玩耍中的合作意识: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在玩耍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团队游戏让学生体验分工合作,明白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
-玩耍中的规则意识:强调遵守游戏规则,如通过具体案例讲解规则的意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安全玩耍常识:教授学生如何安全玩耍,例如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距离,不玩危险的游戏,了解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方法。
2.教学难点
-合作中的沟通技巧: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在玩耍中有效地与同伴沟通。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用礼貌的语言邀请他人参与游戏,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规则意识的内化:难点在于让学生将遵守规则的意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面对规则挑战,逐步形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安全常识的实践应用:难点在于让学生将安全常识应用到实际玩耍中。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玩耍场景中运用所学安全知识,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
-软件资源:教学课件、动画演示、互动游戏软件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教育APP、电子图书、在线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有趣的玩具或游戏,引发学生对玩耍的思考,提问:“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合作和规则的知识,如:“我们在之前的课中学过,合作是什么意思?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什么?”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玩耍中的学问,包括合作、创新、安全等方面。
-举例说明:通过故事或案例分析,说明玩耍中的合作如何进行,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如何分工合作。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玩耍经验,讨论如何在玩耍中体现合作、创新和安全。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玩耍中的合作场景,如模拟一次户外探险活动,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制定规则。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合作和规则的重要性。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玩耍中的合作、创新和安全。
-让学生分享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实践所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份关于“我的玩耍故事”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自己参与的玩耍活动,包括合作过程、创新点以及安全措施。
-提醒学生下周上课时分享自己的作业,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儿童游戏与心理发展》、《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
-视频资源:教育频道关于儿童合作玩耍的纪录片、儿童安全教育动画
-实物资源:各类团队建设游戏道具、安全防护装备
-玩耍空间:学校操场、户外教育基地、社区活动中心
-专家讲座:邀请儿童心理学家进行关于儿童玩耍与发展的讲座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玩耍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玩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
-观看视频资源,通过实例学习玩耍中的合作技巧和安全常识。
-组织学生参与团队建设游戏,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利用学校操场或户外教育基地,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玩耍的乐趣,同时学习户外安全知识。
-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与其他儿童交流玩耍经验,拓宽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