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第二课时,选自2023-2024学年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本节课主要围绕“服务他人”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服务他人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体内容包括:服务他人的表现、服务他人的方式、服务他人的意义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合作,共同参与社会服务活动;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是服务他人的基本要求;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和价值。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可能接触过关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道德观念,对于服务他人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充满好奇心,愿意参与其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欲望。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服务他人的深层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例如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此外,学生在实际参与服务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等。这些挑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逐步克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展示不同类型服务活动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服务案例视频。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因此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服务活动体验角,营造参与感和互动氛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服务活动?这些服务活动对社区有什么影响?”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讨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参与哪些服务活动呢?”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了解的服务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服务他人的意义:讲解服务他人的重要性,强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2.服务他人的方式:介绍几种常见的服务方式,如社区服务、学校活动、家庭帮助等。
3.服务他人的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服务活动。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如何参与社区服务?
-如何在家庭中帮助父母?
-如何在学校中帮助同学?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社区服务志愿者,模拟服务活动,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
2.教师点评: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服务他人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服务他人的意义(5分钟)
-服务他人的方式(5分钟)
-服务他人的实践(1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7.课堂小结(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社区服务活动案例:收集并整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的案例,如环境保护、关爱老人、帮助贫困学生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了解服务他人的具体实践。
-志愿者服务组织介绍:介绍一些知名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