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四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了解节假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节日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节假日,如春节、国庆节等,对节日的名称和部分习俗有所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节假日的故事和习俗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正逐步发展,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能较好地吸收知识。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动手实践和互动交流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来辅助教学。此外,学生在参与互动活动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害羞或胆怯,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注意活动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以保持学生的专注。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如灯笼、对联、国旗等)。
2.课程平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电子版。
3.信息化资源:节假日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故事讲述。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节日的视频,如春节的烟花、国庆节的阅兵式等,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节日经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节日都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吗?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的节假日》。
**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1.**节日介绍**(用时5分钟)
-以春节为例,讲解春节的由来、习俗和象征意义。
-展示图片和实物教具,如春联、红包、灯笼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的氛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节被称为“年”?
2.**节日故事**(用时5分钟)
-讲述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故事,如年兽的故事、贴春联的习俗等。
-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节日意义**(用时5分钟)
-讨论节日的意义,如增进亲情、弘扬传统文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庆祝这些节日?
4.**节日习俗**(用时5分钟)
-介绍其他节日的习俗,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小组讨论**(用时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及其原因。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角色扮演**(用时5分钟)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庭成员、朋友等,模拟节日场景,体验节日的氛围。
**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你们认为庆祝节日有什么意义?”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节日习俗?”
3.提问:“你们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师生互动环节(用时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3.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庆祝节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总结环节(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节日的意义和习俗。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用时总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节日历史资料**:收集不同节日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春节的传说、端午节的由来等。
-**节日习俗图片库**: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图片,如不同地方的春节庆祝方式、端午节的龙舟比赛等。
-**节日故事集**:整理汇编与节日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年兽的故事》、《嫦娥奔月》等。
-**节日歌曲和舞蹈**:收集与节日相关的歌曲和舞蹈视频,如《恭喜发财》、《赛龙舟》等,让学生通过音乐和舞蹈感受节日的氛围。
2.拓展建议:
-**节日文化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习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