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大于、小于和等于》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3.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进行数的比较,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则,能够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②能够灵活运用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品的数量、长度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内化“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并能准确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②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如逻辑推理、分类讨论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3.大于、小于和等于》相关页码。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数字卡片、比较符号卡片,以及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3.实验器材:准备长度不同的物品,如小棒、绳子等,用于实际操作比较数的大小。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场景,如比较身高、比较物品数量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数的大小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于、小于和等于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定义,包括它们各自的符号表示。
详细介绍这些符号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于、小于和等于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作为案例,如比较两组数字的大小。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看到如何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比较数的大小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如何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来比较数的大小,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讨论的主题、解题思路和小组合作经验。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于、小于和等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定义、应用和案例分析。
强调这些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大小关系的数,如通过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能够正确判断和书写比较符号。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提高了数的大小比较技能。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比较两组数字的大小,并根据结果选择正确的符号。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