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毫升——认识毫升》(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升和毫升——认识毫升》展开,以“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解毫升的量值大小,掌握毫升的换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增强对体积单位毫升的直观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毫升的概念和实际意义;2.掌握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1.学生对体积单位毫升的直观感知不足;2.毫升与升的换算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1.通过直观教具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对毫升的直观感知;2.设计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毫升的应用,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换算知识。突破策略包括: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实物演示,讲解毫升的概念和特性;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毫升的理解和换算经验;3.实验法,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毫升的量度。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展示毫升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2.教学软件辅助,利用互动软件进行毫升换算练习;3.实物操作,使用量筒、滴管等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毫升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装有水的量筒,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量筒上的刻度单位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等。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体积单位——毫升,你们对毫升有什么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毫升的定义和实际应用场景。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毫升与升的关系、毫升的计量单位等。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并引导学生参与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教师总结测量结果,强调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系列关于毫升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液体容量、判断容量大小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毫升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应用场景。
??-学生总结自己对毫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毫升的换算;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毫升的理解;
????3.思考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毫升》:介绍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实例。
??-《有趣的计量单位》:介绍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换算,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计量单位的起源与发展》:探索计量单位的起源,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计量单位的变化和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毫升的计量方法和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计量工具,如量筒、量杯等,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比较它们的容量大小。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或社区的活动,如测量家中的水、电、煤气等消耗量,体验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收集和整理关于计量单位的趣闻轶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增进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3.知识点拓展:
??-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容量单位的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不同体积单位的实际应用:如立方米用于测量大型容器、立方分米用于测量家庭用水、立方厘米用于测量小容量物品。
??-计量单位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古代计量单位的历史背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