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单元《画蚂蚁》(说课稿)-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2024·秋)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画蚂蚁》,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教材。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蚂蚁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动植物知识有关联,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与探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蚂蚁生活习性的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分析蚂蚁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和保护生物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充满好奇。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蚂蚁等昆虫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缺乏系统了解。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尚在形成阶段。素质方面,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责任感正在培养中。
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自控能力较弱。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引导,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表现为:学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针对这些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互动式教学,结合观察、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蚂蚁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画蚂蚁》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蚂蚁相关的图片、生活习性图表以及蚂蚁的卡通视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白纸、彩笔等,供学生观察和绘画蚂蚁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和绘画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蚂蚁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生活场景。
2.提出问题:视频中蚂蚁在做什么?它们是如何生活的?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蚂蚁。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结构、颜色等。
2.展示蚂蚁的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3.讲解蚂蚁的社会结构和分工,如蚁后、工蚁、兵蚁等。
4.通过互动提问,检验学生对蚂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
2.分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的?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蚂蚁的觅食习性。
3.教师提问: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遇到一只蚂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教师提问:蚂蚁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蚂蚁对环境的贡献。
5.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拓展学生的昆虫知识。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
2.学生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3.教师总结: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蚂蚁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注重核心素养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蚂蚁的社会结构:介绍蚂蚁的社会阶层,如蚁后、工蚁、兵蚁等,以及它们在蚁群中的角色和功能。
-蚂蚁的觅食与信息传递:探讨蚂蚁如何觅食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进行交流。
-蚂蚁的生态环境:介绍蚂蚁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方式。
-蚂蚁的进化与生态学意义:研究蚂蚁的进化历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拓展建议:
-观察蚂蚁: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公园观察蚂蚁,记录它们的行动模式和生活习性。
-制作蚂蚁模型:利用彩色纸片、塑料管等材料,制作简单的蚂蚁模型,以加深对蚂蚁身体结构的理解。
-研究蚂蚁食谱:收集不同蚂蚁的食谱,了解它们的食物来源和觅食习性。
-设计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