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数量间的加减关系(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202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六单元数量间的加减关系,包括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简单的应用题。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一年级上册所学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直接联系,通过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数量间的加减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其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能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学生能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数数、排序等基础知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游戏和实际操作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和游戏来学习。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喜欢直观操作,有的则更倾向于抽象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能会遇到对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等问题。此外,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面临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等挑战。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如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电子白板、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群,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在线数学游戏、教育软件(如数学计算器、数学故事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各有多少个。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如果我有3个苹果,再给你2个,我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3.学生回答:学生尝试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理解数量间的加减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3.教学过程:
a.教师展示实物教具,如计数器、小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教具的数量。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如“5+3”和“7-2”,并解释运算过程。
c.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减法的算式,讲解运算规则,如“5+3=8”和“7-2=5”。
d.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讲解自己计算的加减法算式,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形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练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
3.教学过程:
a.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c.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鼓励。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回答:学生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鼓励。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有趣的数学故事》选篇:通过阅读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鸡兔同笼》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b.《数学魔术表演》: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魔术,如“快速计算”或“猜数字”等,这些魔术往往涉及简单的加减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