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高效课堂精品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小点儿声》第二课时为核心内容,围绕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进行设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互动游戏、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学会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明礼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实践互动,让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音量,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2.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礼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理解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守法的自觉性。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正确运用适当的音量进行交流。
2.学生理解文明礼貌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
1.学生如何在情感上认同并自觉实践文明礼貌的行为。
2.学生如何在多种情境中灵活运用适当音量的交流技巧。
解决办法:
1.通过设计模拟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练习控制音量,如模拟图书馆、电影院等场合,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环境中如何交流。
2.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文明礼貌重要性的认识。
3.教师通过正面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行为,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貌行为带来的积极反馈。
4.定期进行行为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明礼貌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场合控制音量的重要性。
2.情境教学法,利用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交环境中练习和体验小声说话的技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音量的经验和挑战。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PPT展示不同场合的图片和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应用,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参与音量控制的游戏和练习。
3.视频案例播放,播放相关教育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如何在不同环境中正确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公共场合嘈杂声音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不适当音量带来的不适感,然后提问学生在哪些场合应该小声说话,以此引出本课主题《我们小点儿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在不同场合控制音量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文明礼貌的表现形式。接着,教师演示如何在不同场合小声说话,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几个生活场景,如图书馆、电影院、公交车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在各个场合控制音量的技巧。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给予即时反馈。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总结在公共场合控制音量的重要性。教师强调文明礼貌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礼貌。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中控制音量的情况,分析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本课《我们小点儿声》的学习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知识理解方面: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在不同场合控制音量的重要性,知道哪些场合需要小声说话,以及如何做到文明礼貌地交流。
2.技能掌握方面:学生在模拟练习和角色扮演中,能够较好地运用适当音量进行交流,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声音大小,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了尊重他人、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礼貌,对不文明行为产生排斥感。
4.自我管理方面:学生能够自觉地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环境中控制音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法治意识方面: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增强了法治意识,知道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愿意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6.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7.团队协作方面: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8.表达能力方面:学生在模拟练习和课堂分享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我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