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5.2保护自我第2框防止侵害说课稿(扫描版)粤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防止侵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并防范生活中的各种侵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侵害的类型、危害及防范方法,从而学会在遇到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增强生命安全感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安全的保护作用,提高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形成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思维方式,提升自我防护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理解侵害行为的类型及其危害,明确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识别和防范侵害的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
①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法律对个人安全的保护,激发他们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内在动力。
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在面对侵害时能够迅速做出合理反应,避免或减轻伤害。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侵害类型、防范措施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用于模拟情境的小道具,如角色扮演的服装、道具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参与课堂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保教室环境安全,为实验操作台等设施预留空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与学生打招呼:“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二个框题——防止侵害。大家知道,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侵害呢?”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2.课堂活动一:认识侵害
-老师分发教材,引导学生阅读“防止侵害”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
-课堂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侵害类型,如网络安全、人身安全等。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课堂活动二:侵害的危害
-老师展示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侵害行为的危害。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侵害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侵害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课堂活动三:防范侵害的方法
-老师讲解防范侵害的方法,如提高警惕、避免危险环境等。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防范侵害的方法。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遇到侵害时的应对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察并给出评价。
5.课堂活动四:法律保护
-老师讲解法律对个人安全的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法律知识。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法律在防范侵害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6.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7.课后作业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侵害的短文。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生活中常见的侵害类型,如网络安全、人身安全等。
-学生了解侵害行为的危害,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防范侵害的方法,如提高警惕、避免危险环境等。
-学生了解法律对个人安全的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思维能力方面: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学生在遇到侵害时,能够迅速做出合理反应,避免或减轻伤害。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方面:
-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提高法治意识。
-学生在面对侵害时,能够保持冷静,勇敢地保护自己。
4.行动能力方面: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在遇到侵害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伤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身安全,提高防范意识。
5.综合运用能力方面: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