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之美:领略时代赞歌中的艺术魅力
一、课程概述
1.课程背景阐述
“生活之美”是2024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代赞歌—社
会主义建设成就”中的第二课。在整个教材体系里,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起着
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单元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本节课则着重通过美术作
品展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对单元主题的深度挖掘与细化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美术作品作为
时代的记录者,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伟大进程。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时代发展与美术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从而增强
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知与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人民生活的变化
,掌握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从构图、色彩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作品,诠
释幸福的含义,展现生活的美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以“生活之美”为题
,画出创作草图并清晰地写出创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各类美术作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
考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实践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
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笔下人民生活的变化,体
会美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3.教学重难点剖析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精准分析画家如何利用构图、
色彩和形象塑造来诠释幸福的含义,展现生活的美好。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将通
过详细的作品赏析示范,结合具体作品深入讲解构图、色彩和形象塑造的作用,并
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分析,逐步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以“生活之美”为题,画出富有创意的创作草图并写出清
晰的创作思路。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突破难
点,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欣赏大量优秀作品以启发灵
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想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实践,并在学生
创作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选择
在本次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讲授法用于系统地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
理性认识,搭建起知识框架。示范法通过教师对作品赏析过程的详细展示,以及创
作过程的亲身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运用鉴赏方法和创作技巧,为学生提供
清晰的学习范例。实践法安排学生参与作品赏析、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等活动,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探究法引导学生
自主观察、思考作品中的元素,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创作手法,培
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和互评活
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
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2.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美术作品图片、详细
的文字讲解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收集大量高清的
美术作品图片,涵盖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以及课外拓展作品,用于课堂上的展
示与分析;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画纸等,以便在示范创作过程中
使用;准备作品卡片,上面标注不同的美术作品信息,用于课堂活动的分组
任务抽取;准备展示用的电子设备,确保图片、视频等资料能够顺利展示。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中关于“生活之美”的相关内容,对课程有
初步的了解;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彩笔、画纸等,用于课堂实践
创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