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生活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的艺术表达。
2.学习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作品,理解构
图、色彩、形象对主题的诠释。
3.结合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体现“生活之美”的草图,表达对幸福
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
分析《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
题表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克服“不愿回答”的心理。
一、情境导入:穿越时空看变化(5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短视频《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对比》(如服饰、家居、交通场
景),配轻快音乐。
-提问:
“同学们,视频里哪些画面让你觉得‘生活变美了’?举个手,用
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学生回答:
“以前的衣服颜色灰扑扑,现在五颜六色!”
“以前的房子矮小,现在有高楼大厦!”
无人举手处理:
“看来大家还在仔细观察呢!老师先分享一个——我发现视频里的
马路从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这就是‘生活之美’呀!你们也
试试?”
二、任务驱动:名作鉴赏探秘(20分钟)
活动1:聚焦《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小组合作)
-教师引导:
“这幅画里藏着传统和科技的碰撞,大家分小组找一找:画中有哪
些‘传统元素’?哪些‘科技元素’?组长用便签纸记录下来!”
-预设答案:
“传统:古建筑、水墨画风格;科技:无人机、电子屏幕。”
-教师总结:
“画家用S形构图连接古今,蓝色调象征科技,暖黄色点缀传统,
表达‘交融’的主题。就像我们的手机支付,既方便又保留传统文
化!”
活动2:解密《古运今晖》(全班互动)
-提问话术:
“大运河为什么画成S形?猜猜画家的‘小心机’!”
(无人回答时)
“提示:S形像一条舞动的丝带,能让画面更——?”
预设学生回答:
“更灵动!还能把两岸的高楼和船只都装进去。”
-教师补充: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面,金色象征希望,忙碌的船只和公园里的人
们,都在诉说‘运河让生活更美好’!”
三、创意工坊:我的“生活之美”(15分钟)
任务:以“《生活之美》(衣、食、住、行)”任选一主题,绘制草图
并写出创作思路。
教师示范:
-草图示例:画“智能书包”自动整理书本,配色用科技蓝+活力橙。
-引导语:
“可以像《文化科技》那样混搭传统与现代!比如‘智能汉服’‘无
人机送外卖’,大胆想象!”
学生创作:
-播放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个性化表达:“你的设计太有创
意了!能说说为什么选这个颜色吗?”
四、展示点评:点赞台(5分钟)
-邀请3-4名学生用“一句话广告词”介绍草图,全班用“点赞手势”
投票。
-教师金句:
“艺术家的眼睛总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今天大家都是生活的设计
师!”
五、课后延伸(作业)
完成“生活之美”草图并完善创作思路,下节课举办班级微型画展。
教学风格适配:
-趣味互动:视频导入、小组竞赛、点赞投票降低回答压力。
-话术技巧:多用比喻(如“小心机”“点赞手势”)、示范先行、鼓
励个性化表达。
-冷场应对:幽默化解(“看来这是道‘高手题’!”)、提供选项(“选
A还是B?”)、小组合作分担压力。
课标对接:
紧扣“欣赏·表现”学习任务群,通过“感知—分析—创作—评价”
培养核心素养,融入“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