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2课生活之美》
教学设计及反
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作品,引
导学生感受艺术家如何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等手法表现人民生活的变迁与国家
发展成就。教材以《雨过天晴》《春的消息》《高度:5G雄安》等经典作品为
载体,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发现美、理解美、表达美的能
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能从题材、技法、
情感等角度分析作品。
了解不同艺术形式(油画、中国画、雕塑)在表现“生活之美”主题时的独
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导入、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从感知到表达的完整
审美过程。
尝试以“生活之美”为题创作草图,学习如何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艺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理念。
激发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作品分析,理解艺术家如何表现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主题。
2.掌握构图、色彩、造型等艺术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
难点:
1.从微观生活细节中提炼创作主题,完成草图设计与创作思路阐述。
2.理解不同艺术形式(如油画与中国画)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差异。
三、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短视频、图片展示创设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共鸣。
2.问题探究法:以“幸福是什么?”“艺术家如何记录时代?”等问题驱
动学生自主学习。
3.合作学习法:分组赏析作品、角色扮演艺术评论家,促进思维碰撞与表
达能力提升。
4.实践创作法:结合生活观察,引导学生用绘画形式记录“生活之美”,
强化创意实践。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发现生活之美
1.视频激趣
播放《改革开放40年生活变迁》短视频(含衣、食、住、行对比画面)。
提问互动:“视频中哪些变化最触动你?用一个词概括你眼中的‘生活之
美’。”
学生回答:“便捷”“幸福”“创新”等。
2.主题引出
教师总结:“生活之美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富足。今天我们将通
过美术作品,感受艺术家笔下的时代赞歌。”
板书课题:生活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影像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建立艺术与现实的联系,引发
探究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解读艺术中的生活
1.幸福的表现
作品赏析:
《天安门前》(油画):展现国庆庆典中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五香人生》(油画):通过丰富食材体现生活水平提升。
师生互动:“这些作品如何表现幸福?”(生:色彩明亮、人物表情喜悦)
2.生活的变迁
对比分析:
《春日》(1999年):描绘农村家庭使用黑白电视机的场景。
《美好生活奔小康》(局部):展现现代智能家居环境。
提问引导:“从‘看电视’到‘智能家居’,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进步?”
(生:科技改变生活)
3.作品深度解析
案例1:《雨过天晴》(油画,王大同)
背景介绍:创作灵感源于1962年作者住院时的观察。
画面分析:
内容:白衣少女擦拭玻璃,雨后阳光象征希望。
技法:虚实结合的色彩处理,突出人物精神面貌。
案例2:《春的消息》(中国画,陈治、武欣)
细节探究:
80年代家庭陈设(暖水瓶、针线笸箩)体现时代特征。
构图:三角形构图营造和谐氛围,人物聚焦电视画面(邓小平提出“小康”
战略)。
设计意图:通过逐层递进的作品分析,引导学生从“看热闹”到“看门
道”,掌握鉴赏方法。
环节三:创意实践——我的生活之美
1.任务一:对比探究
分组活动:对比《雨过天晴》(1979)与《古运今晖》(2021),填写表格:
对比项《雨过天晴》《古运今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