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单元 第2课 生活之美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113.3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65千字
文档摘要

生活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不同形式的美,如自然美、艺

术美、社会美等,了解美术作品中表现生活之美的常见手法,包括构

图、色彩、线条等。能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类视觉元

素,掌握至少两种创作技巧,创作一幅以生活之美为主题的绘画或手

工作品,准确传达自己对生活中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生活场景图片、艺术作品,培养学生

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实地观察,引导学

生交流分享对生活之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在

创作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学会将生活中的素材

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用积

极乐观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尊

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活之美的多样诠释,培养文化包容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多元的美,理解美术作品如何通过不同元

素和手法表现生活之美。掌握基本的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创

作技巧,能运用这些技巧创作表现生活之美的作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平凡生活中挖掘独特的美的视角,突破常

规思维,在作品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在创

作中准确运用美术语言,将自己对生活之美的感受转化为生动、具体

的艺术形象。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展示丰富的生活场景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

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色彩、构图等元素,直观感受生活之美在

艺术中的呈现方式。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美、艺术作品中的美展开小组讨

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促进思想交流与碰撞。

示范法:教师在黑板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绘画、手工制作的步骤和

技巧,如色彩调配、线条绘制、物体造型等,让学生清晰了解创作过

程。

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以生活之美为主题的创作实践,在实践中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各类生活场景图片、艺术作品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

课件。

准备绘画工具,如素描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盘;手工材料,

如彩纸、剪刀、胶水、轻黏土等;展示道具,如画框、展示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包含自然风光、城市街景、家庭聚会、校园生活等不同

生活场景的视频,视频中穿插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如莫奈的

《睡莲》、梵高的《星月夜》等与生活场景相呼应的作品。

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让自己觉得美的

画面?这些美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视频中

美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之美。

(二)新授

生活中的美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活场景图片,包括自然景观

(山川河流、日出日落)、城市建筑(高楼大厦、古老街巷)、人物活

动(劳动场景、休闲娱乐)、日常物品(精致餐具、创意家居用品)

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场景中美的元素和特点。

总结生活中的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类型,自

然美如壮丽的山川、绚烂的星空,是大自然赋予的;社会美体现在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劳动创造的成果等方面;艺术美则是艺术家通

过创作将生活中的美提炼升华后的呈现。

美术作品中的生活之美

展示多幅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美术作品,如米勒的《拾穗者》、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现代的一些摄影作品和插画作品等,从构图、

色彩、线条、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品如何表现生活之美。

以《拾穗者》为例,讲解作品采用三角形构图,使画面稳定而富

有秩序感,色彩运用质朴,展现了农民劳动的场景,体现了平凡生活

中的劳动之美;分析《蒙娜丽莎》时,强调达芬奇通过细腻的线条描

绘人物的表情和姿态,神秘的微笑传达出人性的美和生活的美好。引

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感悟的表达,通过不同的艺术手

法将生活中的美凝固在画面中。

(三)实践指导

布置实践任务: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绘画、手工

制作等),创作一幅以生活之美为主题的作品,可以描绘自己生活中

的一个难忘瞬间、一处喜爱的场景或一件有意义的事物。

教师进行示范创作,展示绘画过程中构图的设计、色彩的搭配,

如创作一幅描绘校园操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