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能力。
2.提升学生对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增强历史时空观念。
3.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社会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这类具体的历史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情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已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但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2.能力水平:学生在历史分析能力上有所提高,但仍需在具体的历史现象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3.素质发展:学生在文化素养和价值观方面逐渐形成,但需要通过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学习影响:由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学生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这对他们的学习负担有一定的影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教学工具:准备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分布和时间顺序。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
-举例说明:结合具体案例,如江南水乡的古镇、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城市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梳理重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短文,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明确要求:强调作业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
6.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自评: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课堂学习感受,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7.教学延伸(约5分钟)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村落、集镇或城市,亲身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村落:介绍不同地区古代村落的典型特征,如江南水乡的古镇、陕西关中的村落等,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点。
-集镇发展:探讨古代集镇的形成原因、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城镇、明清时期的商贸集镇等。
-城市变迁:分析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城市功能,如长安、洛阳、汴京等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
-经济政策:研究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如盐铁专卖、市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