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课内容紧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讲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理解和社会责任。学生将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在统一国家中的融合与贡献,以及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解明朝的建立、巩固措施,以及清朝的统一战争和民族政策,使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强调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如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以及民族融合的表现,如土司制度、科举制度对少数民族的开放等。
2.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影响,例如清朝的“以汉治蒙”、“以汉制夷”政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深层原因: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国家巩固的深层原因,如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文化认同的构建等。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难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分析明朝中后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并准备好相应的教学参考书。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明清时期的历史地图、宫廷建筑图片、民族融合的案例视频等。
3.教学工具:准备历史时间轴、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于展示和讲解历史事件。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自由交流,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或模拟场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吗?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民族?”
展示一些关于我国不同民族风情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等。
详细介绍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如明朝的统一战争、清朝的民族政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3.统一多民族国家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历史案例进行分析,如明朝的边疆政策、清朝的统一战争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和促进国家的统一。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7.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