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3课《范进中举》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8.2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第23课《范进中举》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范进中举》以九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设计以情境教学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深层主题进行解读。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行动,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能够识别常见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对小说的基本结构和主题有一定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范进中举》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阅读来体验不同的人生和社会现实。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各异,有的擅长分析人物心理,有的善于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偏好团队合作和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上遇到困难,特别是在把握范进这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讽刺意义时。此外,对于一些历史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可能影响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还可能面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以及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中的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与《范进中举》相关的电子文本、人物关系图、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小说节选、角色扮演剧本、讨论引导问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吗?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展示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当时社会的氛围和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范进中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主题。

过程:

讲解《范进中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人物范进的经历和科举制度的背景。

详细介绍范进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在科举考试中的遭遇。

3.《范进中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范进中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范进中举》案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后的喜悦、中举后的疯狂以及中举后的悲剧。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范进中举》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批判。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实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从范进的遭遇中汲取教训。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范进中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科举制度的利弊、范进的人物形象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范进中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范进中举》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强调《范进中举》在反映封建社会现实和批判科举制度方面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读书笔记或观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学习《范进中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范进这一人物的分析,学会了如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揭示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