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生命的影响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的“地球的宇宙环境”相关,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能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地球生命存在的影响。
②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包括周期、速度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与宇宙环境的关系,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成分等。
②准确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③将地球的宇宙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探讨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地球环境的措施。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新人教版必修1《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地球自转公转动画、太阳系行星分布图等,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虽然本节课不涉及实验,但若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吗?它与其他行星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教师展示太阳系行星分布图,讲解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强调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自转和公转: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讲解其周期、速度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的宇宙环境对生命的影响: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球的宇宙环境,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其他行星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介绍地球从原始太阳星云形成至今的演化过程,包括地质年代、地壳运动、生物大灭绝等事件。
-地球的内部结构:探讨地球的内部构造,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震波的研究方法。
-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简要介绍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如火星、金星、木星等,比较它们的特征与地球的异同。
-地球与宇宙环境的关系:讨论地球的宇宙环境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射线、小行星撞击等。
-地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资源消耗、污染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宇宙的奥秘》、《地球的故事》等,以增加对地球宇宙环境的了解。
-建议学生观看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纪录片,如《宇宙奇观》、《地球脉动》等,通过视觉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学生参与地球科学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户外探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的奇妙与复杂。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科学网站、在线课程等,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建议学生参与科学讨论小组,与同学一起探讨地球科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如地球科学知识竞赛、天文